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土改第一村的“土”“改”新路

    信息发布者:郭本房
    2017-10-05 08:11:25   转载


     来源: 新华社


    图集

      新华社哈尔滨10月4日电   题:土改第一村的“土”“改”新路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春雨

      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个村庄,与“土”“改”的联系比土改第一村——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更紧密。

      这里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昔日“光腚屯”在改革大潮中,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在全国50多万名村支书中,76岁的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普通却不平凡,秉承凡事相信党、办事为群众、干事讲科学,他被誉为“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在村里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查看水稻长势(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在“土”中谋发展,在“改”中再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张宝金带领元宝人,闯出小山村的发展新路。

      土地的力量

      东大壕地,元宝村最古老的耕地。

      张宝金捧起一把泥土,轻搓,松软的黑土四散落下。

      土改工作队曾在这打下第一根桩子。70年后,这里又树起新坐标,旱田改水田示范区。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前左)和村民一起查看水稻长势(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一穗平均110多粒。”张宝金拔下稻穗一粒粒数。剥开几颗稻谷,捻进嘴里嚼,“都上成了,亩产得1200斤,效益是玉米4倍。”

      旱改水,元宝村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曙光。

      5年前,旱田“一统天下”,玉米效益好又省工。

      东大壕地北边,有全村唯一一块水田。几户村民合计,干脆改旱田算了。

      没想到这件“小事”让张宝金给挡了。他还撂下一句硬话:“图省事不讲效益,不算好农民。”

      村民嘴上不说,心里却不服。张宝金拿出了细账:玉米1亩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

      种粮大户王成杰心里还有疙瘩:“水稻咱不会种,也不敢种啊。”

      张宝金急,但没有“强压头”。他先试种。

      第一年,成功试种。第二年,丰收却没卖上好价钱。第三年,吸取教训,丰收又丰产,有人跟着一起种了。第四年,国家调整玉米收储政策,水稻亩收益比玉米高几倍,改水田的更多了。今年,全村水稻从2012年的700亩发展为5300亩,超过总耕地面积一半。

      当年像王成杰一样犹豫的人,纷纷把旱田改为水田,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给刚栽种的松树培土(201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在元宝村做保险的施国艳,是《暴风骤雨》中“赵光腚”原型的重孙媳妇,她说:“与5年前比,元宝村人收入更高了,保险销售量大幅上升。”

      大伙都夸赞老支书。他说:“农村家底薄,土地是压箱宝,决不能浪费。”

      在深爱土地的张宝金看来,每块地都是宝。

      冯大洼子,元宝村最久远的荒地。

      小河岔、柳树毛子、砂石曾是主角,有人说,这就是废地,啥也干不了。

      每当捧起这儿的黄土,张宝金都会久久沉思。

      手里的黄沙伴着思虑滑落,创业的蓝图在指缝间升起——变荒为宝建设工业园区。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左)在铅笔工业园区查看施工进度(2012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元宝村成为亿元村,工业是火车头。改革开放初期,村里集资办小木农具加工厂,后来又建起筷子厂、铅笔厂。截止到2012年初,元宝村已有铅笔、铅笔板为主导产品的企业28家,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

      但这些企业散落在村里,再加上还有意建新厂的投资者,急需一块地集中办企业。

      清明刚过,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彻在冯大洼子上。亘古的荒原开辟出180亩工业用地。铅笔、食用菌、玉米加工等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全村各类企业发展到38家,村总资产达6.7亿元。

      《暴风骤雨》中老孙头赶马车被溅了一身泥的片段,让年近7旬的村环卫工高会友印象深刻。穿行在工业园区间的环村水泥路,老高说:“谁敢想村里有环路?别说泥,草刺我都要扫干净。”

      环村路的一头是元宝山,元宝村因此山得名。

      初秋的元宝山,阳光穿过金色的白桦叶,在林间小路留下斑驳的树影。登到山顶,元宝村尽收眼底,村前是玉带一样的黄泥河,村后的元宝顶子上,万亩生态林松涛阵阵。

      老支书半蹲,眯起左眼:“你看咱这生态林,无论从哪个方向看,树都成行。”

      元宝山原来是一座秃山,元宝顶子也曾被开垦成耕地,一下大雨,黄土混着雨水冲进河道,黄泥河成了黄色泥巴河。

      拿绿水青山换来的钱,有啥用?

      老支书发誓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他带人顶着风雪跪在元宝山的石头上凿坑,膝盖被硌出血,擦擦继续从山下背土种树。为了让元宝顶子重披绿装,他领着全村老少爷们退耕还林。

      元宝村的万亩生态林已经成为一景,远道来的城里人,都愿意到山上走走看看,认认林子里的30余个树种。

      村民姜春清的循环农业基地就在林中。漫山奔跑的鸡鸭鹅、围栏圈养的生态猪,还有正在建设的母猪繁育基地透出勃勃生机。

      “禽畜排泄物都进沼气池,沤出的肥料种有机葡萄、水稻,实现了绿色循环。”姜春清说,

      让姜春清自豪的更有他的500亩林地,按每棵树每年自然增值10元计算,一年闭着眼睛赚40多万。

      有了青山,不愁绿水,下雨流到黄泥河的水变清了。借助好生态,元宝村正在建设旅游景点“韩老六大院”,两户村民已经办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店主王春娟充满自信:“咱这山好、水好、土改文化好,搞旅游肯定错不了。”

    改革的引领

      农民离不开土地,发展离不开改革。

      对于土改第一村来说,改革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外人常问老支书,你这个小山沟,没资源、没有地缘优势,凭啥能步步踩在政策鼓点上?

      张宝金说,靠的是实事求是谋划、实实在在干事、实心实意为民。

      每天早上6点半前,元宝村两委都开晨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晨会中传达、学习,村里的大事小情也在会上讨论、决策,38年来风雨无阻。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查看松树长势(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不学政策,路从哪来?”张宝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年龄大,但他坚持学会用智能手机,开会录音,回来反复听,遇到不懂的,随时上网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农业科技,元宝村农业关键词是试验水稻种植技术。

      2014年至2016年,中央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一号文件标题,元宝村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品质好、卖高价的“稻花香”水稻在元宝村大面积推广。

      既落实中央政策、又符合元宝村条件,老百姓既愿意干、市场又欢迎。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老支书的法宝就是坚持、认真、实实在在干事。

      元宝村集体的铅笔厂,曾一度在低迷中徘徊,甚至濒临停产。

      铅笔之乡的铅笔为啥不吃香了?

      “闭塞眼睛捉麻雀”,结果往往麻雀捉不住,还要碰破头。

      张宝金带着乡亲们走市场、访企业,刨根问底找原因。

      症结找到了,东南亚的铅笔工人月工资仅相当我国的四分之一,再拼价格还有啥优势?

      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张宝金觉得,年产2亿支,但每支利润不足1分钱的模式必须淘汰。

      村集体的铅笔厂随即引来了投资者。到元宝村投资的安徽省蚌埠市雪莲铅笔厂厂长王和平说:“元宝村缺的销路、品牌、技术我们都有,这里产业基础好,我们计划再投资3000万元。”

      改思路、找出路,元宝村的铅笔产业涅槃重生。

      村民于宪臣的铅笔厂淘汰了“大路货”,把年产量从2亿支降到1亿支,生产的36色出口铅笔,利润达到每支1毛。他说:“以往进了6月是淡季,今年订单多到干不过来。”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左)在铅笔工业园区了解情况(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村内的宝森木业有限公司经历近一年困境后,把铅笔板的生产误差降到1毫米以内,主打软化铅笔板,订单量已超过生产能力1.5倍。

      《暴风骤雨》中郭全海说“共产党员就得多想人家的事”,老支书也常说,一个人好,不如一个村好。党员干部不仅自己能致富,更要带动全村1870口人一起富。

      村民孟凡华想创业开煎饼铺,可手里一分钱也没有。他冒蒙儿(试探)找到老支书,没想到第二天,张宝金以个人名义借他10万元,还捎来一句话:“你年龄虽小但敢想敢干,那就使劲干吧!”

      如今孟凡华的煎饼铺年纯收入几十万元。他说:“没有老支书,哪有我的今天?”

      党员郇德金最先种“稻花香”,他尝到甜头后,主动帮助乡亲们。

      秋分前,一场“夸富会”在元宝村稻田边举行,水稻种植大户轮流向全村人“秀收成”。对还有顾虑的农户,郇德金现场保证:“我免费教技术,如果按我说的干,亩产达不到1200斤,我赔钱。”

      听会的人群顿时活泛了。大伙说:“有老支书带着,有党员保底,那还怕啥?”

      2015年,正是村集体铅笔厂经营最困难时期。晨会记录本中,屡次出现“形势严峻、产品积压”等记录,但村支部一直保生产、保村民就业,绝不拖欠工人一分钱工资。

      张宝金说,你拿什么心对群众,群众就拿什么心对你。有些举措群众可能暂时不理解,但只要你是好心,就一定能得到群众拥护。

      旗帜的召唤

      早上6时30分,元宝村晨会。

      “咱们再学一遍党章。然后大家对照党章,看看自己哪合格,哪要改。”张宝金读起党章,语调不高但铿锵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每项中央政策一出台,都是元宝村第二天晨会的第一项内容,而且一段时期内反复学。

      村里坚持每半年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党小组会,每逢中央出台新的政策,随时增加“三会”。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左)和助手在查看东大壕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201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负责党支部会议记录的村会计于俊玲说,咱们是真学、真做。每次上级检查,元宝村都是榜样。

      在元宝村,谁是党员平时能看出来。院里院外卫生格外整洁的是党员;义务在马路铲草的是党员;孝顺长辈、门风好的典型是党员。

      在元宝村,党员关键时刻能豁出来。冒血本无归风险,试种水稻新品种的是党员;在村集体企业困难时,坚守岗位不抛弃不放弃的是党员;在群众有需要,撇家舍业出钱出力的还是党员。

      一籽下地,万籽归仓。

      元宝村现有党员70名,在元宝镇居首,其中“90后”党员4名,今年又有2人交了入党申请书。

      “90后”党员姜文今年刚刚转正,问起入党原因,他说:“村里的年轻人都想入党,为全村发展带头,为乡亲们过好日子出力,光荣。”

      “80后”高元帅是宝森木业总经理,2009年在村里入党。如今,他所在的企业支部,被划转到元宝镇非公有制经济体联合党支部,高元帅当上了党支部书记。“老支书一直是我的榜样,我尤其要学习他改革创新、一心为民的情怀。”

      “70后”杜旺生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去年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能为别人的幸福助力,比自己多挣点钱幸福。”

      元宝村富了,可张宝金和老伴杜兴荣还住在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里,除了每月1500元的补助,他不拿村里一分钱。

      黑龙江省尚志市委书记杨爱国说,张宝金是基层干部的楷模,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是战斗堡垒充满力量,党员当先锋模范事事在前。张宝金的信民、靠民、爱民情怀,和一马当先、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像一面飘扬在黑土地上的旗帜,引领发展,凝聚人心。

      当年为了给村里办企业,张宝金出过车祸,脸上的疤痕至今仍在。年近8旬的他每天要吃一把药,管血压的、降血糖的、软化血管的,五颜六色。两个儿子几年前就劝他早点退下来,享享清福。

      张宝金此前没答应。但最近他常念叨,我年纪大了,再干怕耽误村里发展,我想退下来,给年轻人让路。

      乡亲们说,瞅着老爷子挨累我们心疼,但他不能退,有他在我们心里有底。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在翻新后的暴风骤雨纪念馆中(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党员们留,有老支书掌舵,元宝村能发展得更快。

      支委们劝,我们境界、思路都不如你,你还得领着大伙干。

      张宝金不愿意听党员说“落后话”,他说:“你们都比我年轻、文化深,要是不如我,就只有一个原因,不努力。”

      他对乡亲们说,我是党员,从村书记岗位退下来,还要干力所能及的事。给我一把扫帚,我能负责一条街的卫生。

      别的事大伙都听老支书的,就这事,张宝金至今也没能说服大伙。

      一退一让,尽显党员无私本色。

      一劝一留,饱含群众无限深情。

      这面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时代的洗礼下,愈加鲜艳飘扬。(参与采写记者:潘祺、齐泓鑫、王凯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